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对不起,父母!我要过我们的生活!

   日期:2024-12-17     来源:www.huihunhe.com    浏览:594    
文章简介:心理学觉得,焦虑源自对不确定性的恐惧。婴幼儿教育焦虑,则是爸爸妈妈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心。

心理学觉得,焦虑源自对不确定性的恐惧。婴幼儿教育焦虑,则是爸爸妈妈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心。

为了消除这种担心,爸爸妈妈一直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生活,报名各种补习班,禁止孩子打游戏,还需要孩子不可以有丝毫偏离。


 

 01 

别把“野猫”当“老虎”

有的爸爸妈妈,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,

孩子会说话了,又焦虑孩子没礼貌;

孩子有礼貌了,又焦虑孩子不会拼写;

孩子会拼写了,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

······

总之,前面的焦虑刚消失,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。

焦虑有益还是有害,重点在于度——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。

老虎会吃了你,很危险;狐狸会吃你家的鸡,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;野猫会偷你家的鱼,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,但你辛苦一点儿,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。

面对这三种危险,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导致的威胁相匹配: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,狐狸次之,野猫最少。

我曾看到一个故事,有位女孩给在国内的爸爸妈妈写信说:

父母,我在美国所有都好,近期还交了男友。

他虽然只不过初中毕业,没工作,但没关系,我向同学借钱给他用,由于真爱是无价的。

他比我大19岁,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,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。

他有时不高兴了会打我,但我不会怪他的,由于一直我先惹他生气的。他有不少喜好,譬如滑雪。

大家上周一块去滑雪,他把我拉上了黑道,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。所以,我目前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……

好了,其实前面说的都没发生,我在美国所有都好,没交男友,身体也非常不错,只不过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及格。

显然,这位女孩是怕爸爸妈妈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忧,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。

先吓一下爸爸妈妈,等爸爸妈妈担忧到了极点,才说出她真的遇见的问题。

这个时候,她的爸爸妈妈一定已经发现,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很担忧的问题(野猫级别),与女儿生命有危险、摔断了两条腿、被老男性骗相比(老虎级别),其实算不上什么。

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总会出现如此那样的问题,而大部分问题,只是野猫级别。

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。

譬如一次考试没考好,对你安排的兴趣班不感兴趣,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……

假如你对一些影响不大、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,焦虑得仿佛生死攸关、前途命在此一举。

这类过度焦虑,就是自找的。

 02 

为孩子做选择时,别忽略“机会本钱”

我儿子今年6岁,父母在一块聊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。

“目前小学都有需要,入学时需要认识100个字,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。幼小衔接需要要做啊,一块拼个班吧。”

这个时候,我通常都是使大伙扫兴的那个,这个也不报,那个也不学。

于是,就有父母来劝我:“艺多不压身,又不损失什么,对不对?”

还真不对。

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,付出了机会本钱。

机会本钱是一个经济学定义,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舍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。

通常来讲,成年人就算不了解机会本钱这个定义,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本钱。

譬如,有人向你求爱、你会比较下其他潜在的追求者;你去找工作,收到公司offer,还会再看看有没其他公司想聘用你......

可一到婴幼儿教育这件事上,爸爸妈妈就没那样理性了。

英语、识字、数学,什么无关紧要?还有手工、钢琴、少儿编程,不都要学吗?但孩子的时间有限,你得确认在有限的时间里,什么才是非常重要的。

从长远看,决定孩子一生收获的到底是什么?

自主性、社交能力、创造力有哪些用途,至少不比书本常识和考试能力有哪些用途小,而这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。

孩子本可以用上辅导班的时间自由玩耍,父母眼中的“瞎玩”,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——

除去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以外,非常重要的是能训练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,让孩子慢慢掌握自己做决定。

假如一个孩子整天被父母安排各种活动,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,如何可能进步源于己做决定的能力呢?

假如孩子用这类时间在操场上、公园里和小伙伴一块瞎玩,那就更好了。

既能够训练社交能力,又可以提升身体素质。

就算就是发呆,更不是在费时,而是在静修创造力。

由于人发呆时大脑并非就关机休息了,而是启动了“默认模式互联网”,这个“互联网”正是创造力的来源。

为何父母在投资、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本钱,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“能力提高机会”丧失了抵抗力,忽视了机会本钱呢?

根本缘由就是对孩子将来的过度焦虑,使他们对各种机会的实质本钱和真实收益没办法做出理性判断。

 03 

可以互相比较,不可以一概而论

我儿子上婴幼儿园时,一位同班小朋友的父母对我说:“我家孩子太差了,没一点儿竞争优势。”

这个小朋友很鬼灵精怪,我非常奇怪父母为什么会说她太差:“她如何太差了?我感觉她不比其他人差啊。”

这位父母掏出手机:

“你看看,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,多生动!我家孩子目前只能画圈圈!

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,都会写这么多字了,可我家孩子目前只能写自己名字!

还有这个视频,和她一块学钢琴的孩子弹的,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。我家孩子呢?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!”

“你说的仿佛不是同一个孩子吧?你让自己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,和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,和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,当然感觉我们的孩子不可以啦。”

“不这么比还如何比?难道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、和不会写字的比写字、和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?那不成了阿Q了吗?”

“当然不可以那样比,你得和大多数人比啊。”

这位父母就是有取样偏差的错误,也就是一概而论。

她在找老公时,不会拿我们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、和金城武比面貌、和爱因斯坦比IQ、和C罗比身材,由于理智的人都了解,那不代表平均水平。

却特别容易把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到一块,成为传闻中的“其他人家的孩子”。

“其他人家的孩子”是一个和梦中情人一样虚幻的人物。

要了解,这世界上除去“我的孩子”,就全是“其他人家的孩子”,这等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。

这公平吗?孩子受得了吗?

如此不客观的比较,只能给孩子带来没办法承受的重压,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。

这类错误,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,为何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?

由于你太焦虑了。

当你对孩子的将来过度焦虑时,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,宁愿往上比过了头,也不可以往下比松了劲。

 04 

孩子的大多数缺点,

都符合心理进步的规律

有的父母的心态比较开放,不和其他人比较,没必须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爸爸妈妈的预设目的的想法,可他们仍然焦虑。

为何呢?

让大家来听听这类父母的心里话——

1. 抱怨叛逆

“我就没见过这么叛逆的孩子!

不许他吃零食,他偷偷吃;不许他看电视,他偷偷窥。目前还掌握了撒谎,明明偷吃了薯片,还在口里嚼呢,竟面不改色地说‘我没吃啊’。

如此下去如何得了啊!”

2.抱怨性格内向

“他明明认识这个小朋友,都走到人家旁边了,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。

都拿起人家的乐高中一年级起玩了,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。

这可如何解决哪?内向的孩子多吃亏啊!”

3.抱怨不喜欢学习

“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没,无论什么专长班学了一两次就不想去了。

唯一最有兴趣的就是打游戏,手机夺也夺不下来。

这以后上学了,难道也要把他送去电击治上网成瘾吗?”

其实,这类父母不只不需要焦虑,反而应该恭喜自己:孩子是我亲生的,不是机器生活的!

请你想象一下:

假如孩子3岁就能捧着《唐诗三百首》反复吟诵,4岁就坐在桌前做数学题;

你给他报兴趣班,他就欢天喜地地练到钢琴五级、围棋九段;

你让他不吃薯片,他就不吃薯片

······

那你生的还是人类孩子吗?

其实,这类貌似非常紧急的“缺点”,并非孩子的问题,而是父母不知道孩子社会性进步的规律。

譬如,对于1-3岁的孩子来讲,在一块不交流、各玩各的并非由于性格内向,进步心理学称其为“平行游戏阶段”,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。

再譬如撒谎。

2-4岁的孩子,语言能力飞速发展,但还分不清什么是事实、什么是想象。

所以,当看见孩子吃薯片而孩子说“我没吃”时,并非孩子在撒谎,而更可能是在想:“糟了,我期望母亲没看见我在吃薯片。”于是就冲口而出:“我没吃薯片。”

孩子并非要故意骗你,而只不过在表达我们的愿望。

再过一段时间,孩子可能会说更能自圆其说的“谎”了——

你也应该暗自庆幸,由于这说明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了,能猜到其他人的想法,开始和你进行道高中一年级尺魔高中一年级丈的智商竞赛了。

我当然不是鼓励、放纵孩子撒谎,只不过想劝慰各位爸爸妈妈,天底下没从来不撒谎的孩子。

特别在孩子心理进步的早期,撒谎是正常的,由于孩子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在撒谎。

 05 

孩子就应该不理性、非常贪玩

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个特征。

主管情绪的那部分进步得非常快,所以孩子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一点儿不少,但主管理智(理性剖析、决策、抑制冲动)的那部分进步非常慢,要到20岁将来才发育成熟。

所以,孩子做事蛮不讲理、撒泼耍赖,不是由于他本性顽劣,更不是要故意和你对着干,而是由于他的理智脑尚未发育成熟,没能力对各种冲动进行衡量与抑制。

需要多大岁数的孩子严谨自律、懂事讲理,和孩子刚掌握走路就需要他完成5公里越野一样,都是适得其反,风险很大。

第二,孩子其实是最爱学习的,由于人类是最依靠学习的一种动物。

人类不像小马,生下来就会跑,也不像小老鼠,出生一周就能自己找吃的。

人类孩子生下来只能吃奶、哭和睡觉。

而人类最主要的存活优势——强大的大脑,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,学习则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必要方法。

所以,人类大脑天生就进化得很鼓励学习。

既然进化鼓励学习,就应该让大家很喜欢学习才对,为何今天一说起学习,孩子的第一反应是“学习是苦差事”呢?

由于学习的方法改变了。

大脑的学习技巧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步出来的,主如果为知道决几万年前老祖宗日常的实质问题,譬如狩猎、采集、求偶,而非目前的写字、编程、弹钢琴、学习英语。

所以,但凡与远古时期有关的生活方法,大脑就比较喜欢,这也是为何孩子们大多沉迷爬树、游泳、玩泥巴、过家家,还有傻乎乎地到处疯跑——

这类其实都是在学习怎么办远古时期作为一个成年人要面对的问题。

就在这瞎玩、乱玩的过程中,孩子的大脑在飞速发育,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系在迅速搭建。

 06 

大家不必改正孩子所有些缺点

我的孩子做作业拖延时,我就想起我一个人,在写这本书时也是各种拖延;

孩子在弹钢琴遇见一个挫折就要舍弃时,我就想起我一个人,在研究中遇见一个妨碍就随便舍弃了;

孩子在大家不给他买玩具而哭闹时,我就想起我一个人,为了多年前未达成的一个心愿,到今天耿耿于怀·····

不同只不过在于,我比孩子的能力更强,所以他遇见的那些困难,在我看来可以易如反掌地解决——

“不就这么点儿作业吗?这一段钢琴是有点儿难,但一小时的功夫你都下不了吗?一个玩具就哭闹成如此,你还有没出息?”

当我遇见写书、研究这类问题时,我不会这么责怪自己,却未曾想到作业、钢琴、玩具对于孩子的挫折,一点儿不比写书、研究、旧日遗憾对我的挑战小。

假如我可以随便地原凉自己,为何不可以原谅孩子呢?

你不会有完美的生活,也就不该奢望有完美的孩子。孩子有如此那样的缺点,一方面,这是大自然的奇妙设计。

更要紧的是,他是你亲生的。

 07 

把孩子视为“薛定谔的狗”

邪恶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,想象出一只充满暗黑能量的盒子,里面关了一只无辜的猫。

这只盒子里有放射性元素,有一半的或许会触发一个机关,把猫杀死。这只猫目前到底是死的、还是活的呢?

不了解。

假如必须要问,答案是“既不活也不死”,或者说“既活又死”。

但假如你打开黑盒子,你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是活的,要么是死的。

换句话说,假如你不去碰(察看)这只猫,它有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,但假如你去碰(察看)它,它的状况就坍缩为一个了。

当孩子呱呱落地时,一无所知,一无所能,如何就慢慢长成了那个淘气鬼?如何就变成了一个稳重、负责、努力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?

薛定谔的狗,就是婴幼儿教育中最神奇的一点——

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,将来可以成为各种狗(销售狗、程序狗、护士狗、科研狗、创业狗......),但最后,他只能成为一种狗。

当然,他也会成为一条“斜杠狗”(斜杠年轻人,拥有多种职业或多元身份的人)。

以上翻译成人话就是:

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生活,但最后在日常,他只能走一条生活的道路。

你要面对的只不过一个薛定谔的狗,而不是薛定谔的猫。

薛定谔的猫面对的是生死问题。

薛定谔的狗要面对的,不过是方向问题。

学文科还是学理科?不喜欢金融、计算机,却喜欢画画?这类问题都不影响其生活的本质。

哪一种更好?真的非常难讲。

或许在你眼中,猎犬就是比哈巴狗好,黑狗就是比白狗好,可是你的狗年出生的孩子或许不这么想。

无论哪一种生活,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。而这类选择,远没你想象的那样沉重。

更何况,不管你如何焦虑,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。

那样,为何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?

所以,请放手你的焦虑,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。

让TA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,让TA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健全自我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